揭秘GFF電容觸摸屏:傳感器厚度與工藝深度解析
電容觸摸屏中的GFF結構(Glass + Film + Film)憑借其高性價比和穩(wěn)定性能,在消費電子與工業(yè)設備領域占據重要地位。
其核心的傳感器厚度與工藝設計直接決定了屏幕的靈敏度、厚度及可靠性。本文將深入解析GFF技術的關鍵參數(shù)與制造流程。
一、GFF傳感器厚度:分層解析
GFF結構由多層材料精密堆疊而成,各層厚度直接影響整體性能:
蓋板玻璃(G層)
厚度范圍:1.1mm–10mm
作用:表面防護,硬度可達8H以上,抗刮擦。
雙層薄膜傳感器(FF層)
單層ITO薄膜厚度:0.015–0.05mm(PET基材+ITO導電層)
層間OCA光學膠:0.025–0.05mm,用于粘合上下膜層
總FF層厚度:約0.055–1.1mm(含粘合膠)
整體結構厚度
常規(guī)GFF屏:0.55–1.15mm(含蓋板與傳感器)
超薄優(yōu)化方案:通過減薄玻璃(0.4mm)與薄膜(0.038mm PET基材),可壓縮至0.48–0.595mm
技術突破:新型金屬網格(Cu/AgBr)工藝可將傳感器單層厚度降至0.002mm,結合0.07mm TAC蓋板,實現(xiàn)整屏厚度0.112mm。
二、GFF核心工藝:流程與挑戰(zhàn)
工藝流程(簡化版)
[材料準備] -->[ITO膜印刷/退火] --> [銀漿印刷固化]--> [激光蝕刻線路] --> [OCA貼合雙層Film] --> [切割/ACF綁定FPC] --> [蓋板玻璃貼合] --> [除泡/終檢]
關鍵工藝解析
線路制作
蝕刻技術:激光蝕刻(精度30μm)替代化學蝕刻,解決傳統(tǒng)線寬/線距20μm瓶頸,新型工藝可達8μm/8μm
圖案設計:菱形/矩形ITO圖案支持真實多點觸控,三角形圖案僅支持單點。
貼合難點
段差填充:蓋板油墨區(qū)(24–38μm)與ITO銀漿段差易導致OCA膠氣泡,需精準膠厚控制
對位精度:雙層Film對齊公差需≤0.1mm,否則邊緣觸控失效。
性能優(yōu)化
抗干擾:雙層傳感器結構提升信噪比,適用于工控/車載環(huán)境
光學表現(xiàn):透光率約91%,反射率5%–8%,鍍AR/AF層后可提升至93%。
三、技術演進:超薄與窄邊框突破
厚度壓縮
取消獨立蓋板,在傳感器表面做硬化處理(硬度3H–9H),厚度降至0.055mm
采用柔性TAC薄膜(0.07mm)替代玻璃,減重40%。
邊框收窄
線寬縮至8μm,走線區(qū)寬度從0.56mm→0.224mm
Sensor邊緣距蓋板距離從0.4mm→0.1mm,屏占比從91%→92%+。
四、應用與前景
GFF憑借高良率(較OGS提升15%)和低成本(材料通用性強),在中低端手機、工控設備、POS機等領域持續(xù)滲透。
未來方向聚焦:
納米銀線替代ITO:提升導電性,降低厚度
卷對卷制程:提升薄膜傳感器生產效率
Hybrid結構:融合Metal Mesh技術強化大尺寸觸控精度。
行業(yè)趨勢:盡管In-Cell/On-Cell技術興起,GFF在7–15英寸屏領域仍具不可替代性——其抗干擾性與成本優(yōu)勢契合工業(yè)場景需求。
結語
GFF電容屏的競爭力源于傳感器薄膜的精密堆疊與工藝創(chuàng)新。從超薄化到窄邊框,持續(xù)的技術迭代使其在
“性能-成本-可靠性”三角平衡中占據獨特生態(tài)位。未來,隨著新材料與制程的突破,GFF或將在柔性觸控領域開辟新戰(zhàn)場